上市险企三月核心保费超预期 营销员迅速增长

2016年04月13日00:00

来源:上海证券报

   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股市及理财资金的相对分流,国内保险行业正处在一个持续向好的大环境下,上市保险公司的赚钱效应也由此凸显。根据上海证券报掌握的最新行业内部数据来看,2016年3月,4家上市保险公司的“含金量”保费指标超过市场预期。

  险新单保费同比增速”。除每月定期公告的原保费收入外,“个险新单保费同比增速”已成为投资者衡量寿险公司利润水平和发展能力的重要因子,由此可窥寿险公司业务价值的含金量和稳定性。尽管重要性凸显,但目前该指标仅限于公司及行业内部交流,并不在每月对外公示的指标行列。

   上述行业内部数据显示,今年3月,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的个险新单保费同比增速分别约为350%、40%、45%、25%,持续强劲增长势头凸显。不过,上述数据并未得到公司方面的官方证实。

   多因素合力助推这一核心指标超预期。接受记者采访的保险业人士分析认为,原因在于:一是伴随保险知识的逐步普及,近年来民众对财产、养老健康等方面的保险意识日益提高,购买保险的主动性需求明显提升;二是去年上市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高企,而分红险盈余结算滞后的特殊性使得分红险收益率仍维持高位,较其他理财产品有较高吸引力,致部分股市及理财资金持续分流至保险产品。

   此外,政策效应持续释放,保险代理人准入限制放宽后引致人数规模持续高增长。记者从一些主流寿险公司获悉,其营销员规模数以倍计地增长,大大超出行业市场及公司自身的预期。

   值得一提的是,在持续向好的大环境下,不同上市保险公司之间关键保费指标增速仍存在一定差异性,这在非上市保险公司中也存在普遍性。“这与各家保险公司的经营策略息息相关。”业内资深人士分析称。

   首先,主打产品不同。一些寿险公司今年主打“高利率年金+万能险”的组合产品,这类产品的特点是快速返还,比如保单生效10天至几周内就可返还保费的10%至20%,如果不领取则可直接存进组合中的万能险账户,这类保险组合产品很容易冲保费规模;而一些寿险公司的个险新单保费同比增速表面上看落后于竞争对手,但很可能是公司自身转型诉求所致,即主推保障型、分红型险种,由此保费增长虽然不高、但增速相对平稳且利润率较高。

   “目前除投资收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之外,今年总体上大环境对保险业是有利的。”受访的业内人士举例表示,比如,随着“十三五”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化,包括税收扶持在内的诸多有利因素有望持续推动保险业发展,保险公司保费高增长及行业高景气度持续可期。

   在这个过程中,具备资源、人力、品牌等优势的上市保险公司,有望率先受益。在业内人士看来,尤其是在保监部门近期发文规范中短存续期保险产品之后,对一些以中短存续期产品为主的中小寿险公司的短期保费规模将形成一定冲击,相反对于坚守做长期保障业务的上市保险公司而言,市场竞争力或不降反升。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