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保险业真正挑战来自“知”与“行”两方面

2016年12月16日00:00

来源:中国经济日报

  伴随着中国保险业跨越式的发展,保险资金运用也迎来了黄金的发展机遇。到2016年底,保险业总资产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

  应该如何看待保险业在2016年的发展?保险业在2016年有哪些新特点值得关注?当前,我国保险业面临哪些挑战?在“十三五”期间供给侧改革应重点在哪些方面发力?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田辉。

  寿险业在2016年发展强劲

  中国经济时报:2016年即将过去,你如何看待保险业尤其是寿险业在2016年的发展?

  田辉: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十二五”末期,以新“国十条”为代表的顶层设计文件,已经对保险业的未来发展描绘了清晰的战略蓝图,可以说2016年保险业整体的发展是在朝着蓝图规划的方向稳步迈进的。例如,根据保险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保险业肩负着很高的增长任务:到2020年保费收入目标是4.5万亿元,保险深度为5%,保险密度应达到3500元/人。这意味着“十三五”期间保险业务发展速度至少不能低于“十二五”期间的平均增速13.4%,才可能在2020年实现上述目标,也意味着“十三五”期间保费收入增速目标远高于GDP增速目标。这个目标并不那么容易实现。

  要知道,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11年,寿险市场保费收入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其后两年增速虽有所恢复但仍低于名义GDP增速,直到2014、2015年才恢复了双位数增长。不过,2016年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的表现让我们对未来增长任务的完成增加了更多信心。根据保监会数据,截至10月末,2016年1-10月,原保险保费收入27010.38亿元,同比增长30.44%,其中,寿险、健康险业务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速分别高达35.06%和79.94%,2016年原保险保费收入有很高的概率突破3万亿元大关。互联网保险、健康保险等都成为业务发展的亮点。

  可以说,2016年的成绩充分说明保险业是朝阳产业,只要不断通过改革释放市场活力,其增长潜力将更多地被激发出来。

  保险业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保险业在2016年有哪些新特点值得关注?

  田辉:2016年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赢得的关注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内地居民赴港购险热潮以及相关政策的不断收紧,以房养老首期试点的惨淡收官以及二期试点的继续开展,乃至近来由于保险公司举牌上市公司所引发的险资到底是不是土豪、害人精的全民讨论,保险业多次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这些针对保险业的讨论及争议一方面缘于保险业自身实力的壮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保险业更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了更多存在感。从这个角度看,2016年最值得欣慰的一点就是全民的保险教育得到了显著提升,由保险引发的一些重大事件有助于帮助人们加深对金融的认识和理解,即金融的功能不仅仅体现于资金的汇集和配置方面,风险管理更是一项关键职能,而后者长期被忽视。

  当然,2016年来自公众的一些争议更应该引起保险业本身的反思,包括对现有经营目标、经营模式、经营手段等的反思。以宝万之争为例,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保险公司举牌上市公司这一本来是市场经济中正常的投资行为,在我国却引发如此多的争议?这固然与现阶段资本市场规则,特别是并购规则的不完善有关,但也与部分保险公司投资行为的严重 “异化”导致对金融市场稳定产生了干扰密切相关。例如,不少险资举牌都是利用万能险产生的现金流。万能险在美国本是终身寿险的进化产品,期限很长,配置长期股权投资正合适。然而引入中国后该产品发生了很大变形,期限变短,资金成本上升,以高现价理财产品的面貌成为激进的中小保险公司“弯道超车”、短时间内汇聚大量资金的工具。万能险在实际经营中甚至有一些违反常识之举,例如,个别保险公司鼓励甚至强制消费者投保不久后就退保,退保后不仅不交罚金,还有收益。万能险的变形可能引发利差损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等,对保险业是很大的威胁。用这种“异化”的产品作为投资的支撑,显然存在很大问题。

  2016年保险业引发的公众关注让我想到一句话:当你发明了轮船,就发明了海难;当你发明了飞机,就发明了空难。保险业虽然号称是以“风险”作为经营对象,为其他领域提供 “风险管理”乃是其本职工作,但对外的风险管理能力首先是建立在对内风险管理基础上的。希望保险业从2017年开始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在进一步强化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方面。

  挑战来自两方面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我国保险业面临哪些挑战?

  田辉:真正的挑战来自于两大方面。

  一是理念。理念是“知”的问题,由于缺乏对基本问题的正确理解,可能会影响正确的实践。例如,保险业与其他很多领域一样,也存在稳增长、调结构、控风险之间的矛盾,资产驱动负债模式、保险公司举牌上市公司、大病保险等热点领域集中反映了这些矛盾。一个简单例子是:保障性业务的保费积累速度可能赶不上高收益的短期万能险等理财产品,但前者是发展的方向,后者蕴藏了很大风险,那么,此时稳增长、调结构、控风险之间的目标应该如何取舍?谁先谁后,谁更重要?监管措施应对此传递出明确的信号。

  二是激励约束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是“行”的问题。目前保险业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例如,我国现行三大养老保险计划中,商业养老保险是目前唯一没有充分享受税收优惠的,而不论基本养老保险还是企业年金中,其个人和职工缴费早就可以税前抵扣,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历经多年却迟迟没有出台。

  加快各个领域的改革为保险业保驾护航

  中国经济时报:在“十三五”期间供给侧改革应重点在哪些方面发力?

  田辉:显然,正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在“知”和“行”的领域,保险业都需要有更多完善之处。“十三五”保险业的供给侧改革也应该主要围绕这两个方面。比如,在树立正确的理念方面,面对保险业保增长、调结构、控风险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一方面要认识到对于保险业这一潜力很大、有效需求很大的市场,很有希望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前提是必须要守住一些基本底线。这需要监管机构采取措施,为企业行为划出一些明确的底线,例如保险姓“保”,而不是资产管理业务平台;保险负债业务是保险资产业务的基础,不容忽视;资产应与负债相匹配。

  在这些理念指导下,就必须要强化偿付能力对保险公司投资行为的约束;万能险必须回归“长期产品”的本来面目,对于经营中的违规行为应该从重从严处罚等。在强化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应该加快财税、社保等领域的改革,引导保险业更积极参与风险管理的各个领域,使其在负债业务方面拥有更多的发展和盈利空间。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