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以平:传统金融机构仍将成为金融科技的主流和主体

2017年02月27日00:00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科技的发展没有止境,对金融的改变也将越来越多,只要我们高度重视,紧跟趋势,积极作为,就一定会更好发展,所谓传统金融机构将会继续成为信息科技时代金融业的主流和主体。”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2月25日在2017首届科技金融国际峰会演讲时表示。

此次以“一带一路·科技金融·融合发展”为主题的峰会在厦门举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祝宪、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俄罗斯 Yandex.Money全球首席战略官Danila Miroshin、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Thomas Moscibroda、美国Abndy科技公司CEO邹昊等来自全球金融和科技行业的一流公司和专家学者纷纷亮相当天上午的主论坛,并带来对全球金融产业以及相关人工智能大数据、全球资产配置等热议话题的精彩发声。

据国际咨询公司毕马威最近发布的报告称,2016年投资者对中国金融科技公司的整体投资交易额同比增长逾四成达67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中国正成长为全球金融科技发展的领头羊。

在金融科技蓬勃发展的同时,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一度被质疑在迅猛的科技创新与快速迭代面前可能优势尽失,甚至有预言“银行业将成为21世纪的恐龙”。

陶以平认为,这种认识缘于对传统金融机构不甚了解。事实上,在本轮金融科技浪潮中,传统金融机构依托多年的金融电子化、信息化建设基础,坚守金融的基本规律,积极拥抱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科技手段,大大推进了整个金融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不仅没有被“颠覆”,且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陶以平以兴业银行为例,该行长期坚定奉行“科技兴行”战略,不仅是国内极少数具备银行核心系统自主研发能力的银行,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对外输出核心系统技术的银行,有300多家中小银行现正使用着该行提供的核心系统托管服务。

同时,该行积极探索推进数据治理平台和大数据智能云平台构建,在精准营销、智能风控等方面拥有多项创新。例如智能风控产品“黄金眼”系统,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未来3个月可能降为“关注”类以下评级的企业预测准确率达55%,精准预警异常贷款超过150亿元。

近年来兴业银行更进一步提出信息科技要从原先的支持保障角色向引领业务发展和促进经营模式转型转变,将科技运用和金融创新更加深入地融合,以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该行旗下兴业消费金融公司在前端借助互联网门户、社区银行自助贷款机(VCM)获客,在中台通过整合第三方机构数据,构建自动化审查审批体系,开业两年即跻身市场前列。兴业银行率先推出的国内首款企业移动支付创新产品“兴业管家”,上市仅一年用户已突破4万户。

与单纯依靠竞争产品获利的传统盈利模式不同的是,兴业银行很早就运用生态圈的经营逻辑,利用科技手段打造出极具特色的商业模式——银银平台。该平台借助科技服务深化客户关系,进一步扩展合作范围,增强客户粘性,从而带来综合收益。目前该行银银平台已形成涵盖支付结算、科技输出、财富管理、资金运用、融资服务、代理国际结算、培训交流、经济研究咨询等在内的完善服务体系。截至2016年末,银银平台联网上线机构784家,代理近200家村镇银行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连接的网点超过4.6万个,结算金额超过3万亿元,财富管理产品销量突破1.9万亿元。

兴业银行大胆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在业内率先成立了独立法人子公司——兴业数字金融服务公司,作为科技金融创新的主要平台,并参照互联网公司运作模式,引入科技企业战略合作伙伴。该行还将长期以来作为成本中心的数据管理机构、研发机构转变为利润中心进行考核评价,并建立科技金融创新实验室,探索区块链、机器人、生物识别等前沿课题。

科技金融由于其兼具金融和科技双重属性,处于监管的交叉地带。对此,陶以平呼吁科技金融领域的同仁在享受速度与激情的同时,也能够保持理性和初心,敬畏金融规律,善待客户,行稳致远。同时建议监管层加强对科技金融的有效监管,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变,促进市场公平、有序运行;在重视过程监管的同时启动结果监管,前瞻性地研究垄断对于消费者利益、金融创新、系统性风险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未雨绸缪;无论“传统”还是“科技”,金融机构都应在公平一致的“游戏规则”下同台竞技,新型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准入标准不应低于传统金融机构。

他表示兴业银行作为一家几乎全牌照的金融服务集团,可以与各方合作的领域很多,欢迎大家共同交流提高科技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一起分享科技金融发展中的机遇。(吴华丹)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