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铁时代 傍着米字如何“跑”出特色经济

2017年08月16日00:00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河南省高铁时代 傍着米字如何“跑”出特色经济

  米字高铁一旦形成,意味着河南省高铁时代枢纽的基本形成

河南省高铁时代 傍着米字如何“跑”出特色经济

  高铁改变了一些城市交通边缘化问题

河南省高铁时代 傍着米字如何“跑”出特色经济

  制图/郑萌

  河南商报记者 陈诗昂/文 王春胜/图

  高铁,给沿线城市带来最直接的改变是时空转换,同时车轮转动间也意味着“黄金万两”。

  但高铁的虹吸效应和涓流效应,意味着资源不一定会向沿线城市集聚,反而可能沿着这条高速线流走,也意味着有效作用可能得慢慢才能展现出来。

  就我省来说,高铁所经之地,社会、经济条件不尽相同,如何抓住高铁经济发展自身,专家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影响

  城铁改变了焦作市交通边缘化问题

  作为河南省米字形高铁的重要一撇——郑焦城铁,已正式开通运营2年多。

  2015年6月26日开通运营的郑焦城铁,初期每天运行4对,如今达到14对城铁+1对高铁。截至7月31日,累计发送旅客450.99万人次,创造客运收入9478.27万元。

  在焦作人看来,郑焦城铁的开通运营,不仅为焦作市300多万市民创造了快捷、舒适、绿色、环保的出行条件,而且改变了焦作市交通边缘化问题。

  城铁的到来,潜移默化中增强了焦作经济动力和活力。就旅游业来说,提到城铁在带动焦作云台山、青天河等星级景区旅游客流量增长的作用时,很多业主会说,“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而对于焦作来说,更重要的是城铁到来所形成的“半小时经济圈”,直接带动郑焦两地旅游、餐饮、房产置业和零售行业等的繁荣发展,快速吸引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有助于焦作做好重大项目引入和产业转型,形成焦作与郑州经济发展“同气连枝”的局面。

  而放眼未来几年,大规模的城际铁路将把焦作、郑州、开封、洛阳、新乡、许昌等9个城市紧紧“抱”成一团,中原城市群融城大幕渐次拉开,居民出行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2016年6月16日,太焦铁路正式开工修建,建成后将串联晋豫两省,届时焦作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分析

  看南阳市算的一笔高铁经济账

  在郑万铁路转入线上施工之际,《南阳日报》曾发表过一篇报道,梳理了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宠儿”的高铁,将为南阳带来什么。从这篇报道中,可以窥见一座城市对高铁的思考。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对于高铁开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南阳人看得很清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明显加速,新的经济格局正在加快形成。”文中提到,高铁在客货运输方面带来便利所产生的影响,是潜在的、长期的,受益的不仅仅是客运,高铁发展真正带来了诸多运输意义之外的有效“附加值”。文中分析,南阳最先受益的行业无疑是第三产业。“高速铁路的建设,将使我市突破交通条件的限制和资源、信息等瓶颈,实现旅游、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弯道超车’、转型跨越。”

  而高铁带给城市的,不仅仅是距离的拉近,更是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就南阳来说,高铁开通后南阳人半日即可抵达国内所有一线城市,北上广等发达城市都将纳入南阳的一日生活圈,并会催生出新的工作圈、交际圈、旅游圈和生意圈。

  同时,南阳也意识到,高铁通车,是新的发展机遇,也是新一轮竞争的开始。文中分析,高铁使得城市与城市的交流加强,同时也会使城市间竞争加剧,“我市工业大而不强,大个支撑项目少,发展后劲不足,结构性深层次矛盾还比较突出,特色主导产业不突出,服务业规模小”,而“如何找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在新的经济格局中抢占有利地位,是我市必须面对的问题。”

  思考

  高铁不意味着“一本万利”

  也会存在博弈

  高铁一通,时空转换所带来的机遇是不可忽视的。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说,高铁是新时代经济下的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要素,它所带来的必然是高效的、优质的、资源集约节约的经济。

  “高铁对传统区域经济格局,是一定意义上的修正,因为高铁经济和传统经济之间有竞争。”在冯德显看来,高铁的到来不一定意味着资源的集聚,“还要看经济的基础和协作条件,不一定说高铁到了哪儿,资源也跟着过去,说不定它还会把你的资源吸到另外一端。”

  他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长远来看,高铁沿线是可能形成产业带的,但不一定一有高铁就形成沿高铁的产业带。

  对于米字高铁的作用,冯德显表示,这对于郑州新阶段交通枢纽地位的确立会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米字高铁一旦形成,也意味着河南省高铁时代枢纽的基本形成。

  建议

  不同方向意味着不同的发展

  以郑州为中心,河南米字高铁向八个方向延伸,但因为各个区域经济、社会情况不同,也面临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机遇。

  在冯德显看来,河南米字形高铁8个方向所经过的地区,可以朝不同的方向发展。为此,他提出一些建议。(详见制图)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