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很美的互联网金融 正在面临盈利“生死劫”

2016年12月16日00:00

来源:零壹财经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然是金融”是大多数新金融从业者最愿意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虽然这句话通常用来表达他们对于金融的“敬畏之心”和对风控的重视,但是“本是同根生”的论调还是有几分对传统金融业亲近的味道。

  毕竟传统金融业一直被视为“高富帅”行业,打开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的财务报表,令人艳慕的盈利表现是它们常态,券商优秀员工能拿到八位数年终奖的消息也屡有耳闻。

  更重要的是,金融作为一个严格的牌照管理制行业,机构非持牌不能营业,员工非持证不能上岗,就更显得物以稀为贵。所以当互联网金融行业崛起时,为很多人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不需要牌照也能从事金融业务。

  按理说,互联网嫁接金融的方式应该是提升效率高降低成本的。但事实上,互联网金融行业沾上了互联网前期高投入、广圈地、会营销的习气,却没有带上金融业会赚钱的本领

  关于互联网金融行业前景,似乎有无数个“蓝海”和“万亿级市场”正在被挖掘,还有几亿人的服务没有做好,可是大多数企业都对于盈利情况的讳莫如深,因为现实就是,大部分企业都还在面对“赔本赚吆喝”的无奈。

  在这一点上,敏感的资本率先褪去了热度,从2016年年初开始,就有人说互联网金融进入“资本寒冬”,原因除了监管政策落地之前的观望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企业难以盈利,资本难以退出,投资方的钱成为平台之间“烧钱大战”的筹码,却始终难以看到回报。

  互联网金融公司“自我造血”能力的缺乏,正在成为整个行业发展的“生死劫”。

  一、三大模式难以盈利

  虽然早期金融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时没有牌照要求和政策限制,几乎零门槛,但能做的业务还是有限的。

  因此大批涌入行业的公司难免要面临业务的高度同质化,最为集中的几种业务主要是:P2P业务、理财业务以及咨询和技术输出。

  1、 P2P业务

  P2P是前期野蛮生长最为疯狂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也是现在淘汰率最高的业务。巅峰时期行业内有近3000家P2P平台。

  不过根据零壹研究院在2016年11月份网贷月度简报中的预测,到2016年底,正常运营的网贷平台将降至1500家左右。而真正能够实现盈利的平台,据馨金融不完全统计,不过十几家。

  在之前的文章《美国平台都不挣钱,中国的P2P如何活下去》的文章中,馨金融曾经分析了不同模式的P2P平台的盈利方式,可是无论哪种方式,P2P面临的共同问题是营收无法覆盖成本。

  一方面,P2P行业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投资人在不断向大平台汇集。11月29日,上海市金融信息行业协会发布了《上海网络信贷服务业白皮书2016》显示,在统计的17家企业中,营业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6家企业收入总额为31.03亿元,占据了93.97%,而剩余的8家企业的营业收入,仅占营业总收入的6.03%。

  另一方面,P2P行业的营销成本、资产开发成本都在不断上升。尤其是对于中小平台来说,获客成本已经突破千元大关,资本寒冬里又找不到投资人愿意支持“烧钱大战”,资金端困难重重。

  而在资产端,像O2O一样靠“线下铁军”铺设市场团队进行资产开发正在成为趋势,但这种模式的成本也远高于单纯做中介平台。

  在监管落地之后,平台的合规成本也在增加。单就资金存管一项,一个平台从接触银行一直到系统上线至少要耗时半年以上,成本超过300万元。

  此外,还有平台实现本息保障弥补坏账的成本、第三方充值提现费以及基本的人员工资、办公费用等成本,这些对于创业公司来说都是巨大的压力。

  曾有人算过一笔账,一家16人的最低配置小型平台想要实现盈利,其月成交额要达到1000万元以上,且坏账率不能超过1%。实际中,这样的平台几乎没有。

  2、理财业务

  理财虽然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但是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理财业务大多是“理财超市”,即在平台上代销其他公司的理财产品,或者直接购买金融资产之后,经过重新包装再贩卖给投资者。

  平台的盈利来源在于佣金,交易量越大,平台的盈利才会越高。可是这种模式存在的前提是平台本身拥有大流量和高粘性,也就是说只有互联网巨头们才能实现,否则面临的获客成本可能比P2P还要高。

  更重要的是,证券经纪业务的盈利下降是摆在眼前的前车之鉴,因为各家血拼“手续费”,代销的收入本身就非常有限,而且未来会越来越少。

  此外,“资产荒”下,资产端合作的公司良莠不齐。低价的资产难以保证质量,平台需要用自己的品牌为资产背书;而高质量的资产要么难以拿到,即使真的到手也是成本高企,怎么算都是笔难做的买卖。

  3、to B 业务

  其实很多公司选择砍掉 to C业务专心做to B业务本身就是因为想要省掉大部分的营销费用以实现盈利。比如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或者为其他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数据、风控等服务。

  但是由于大部分公司和平台还处于试水阶段,市场上很少有人提起因为此类业务实现了盈利。

  从馨金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与B端公司合作固然省去了营销成本,但是由于合作方公司通常处于强势,创业公司难以获得议价权,因此在收费方面处于劣势。有时候,为了在业内打出名气,“赔本赚吆喝”的买卖也是必须要做的。

  二、意想不到的盈利模式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都赚钱困难,在同样的商业模式下,有些公司可以通过控制成本实现正向现金流,还有些公司通过锁定人群、特定业务不仅能够盈利,甚至能够实现“暴利”。

  在P2P业务中,如果能把成本控制做好,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实现盈利的方式还是有迹可循的。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拍拍贷和有利网,前者属于典型的信息中介平台,虽然前期固定投入较大,但随着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突破盈亏平衡点就可以实现盈利;而后者因为在线下资产端的布局较早,把坏账、人力成本、获客成本控制得比较低,因此能够从2015年起逐步实现盈利。

  除了P2P行业,有一些针对高净值用户的理财和投资平台盈利能力十分惊人。比如中国在纽交所上市的两家公司,诺亚财富和银客控股,两者在2016年的财报都表现不俗。

  诺亚财富主要从事的是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及互联网金融业务等。2016第三季度,诺亚财富净收入为6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人民币1.75亿元人民币。虽然平台活跃客户数不到5000人,但人均交易额达到了563万元,

  银科控股则主要是一家从事白 银现货交易的公司,其最新公布的业绩显示,前三季度客户交易总额将近1.6万亿元,净佣金收入为15.5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63.4%至6.2亿元。银客公司预计,2016第四季度公司客户交易额有望达到1.2万亿,依靠从交易中收取的佣金,收入可达到8.0-8.7亿元。

  只不过银科的现货交易模式保守诟病,业内人士指出,交易平台利用了杠杆化的交易模式和客户的信息不对称。

  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盈利能力在2016年被频繁地提及和讨论,是因为行业发展来到了一个关键节点。资本疯狂追逐的时候已经过去,能讲的故事也已经很有限,始终靠投资“输血”的公司无异于立于危墙之下,自己具备造血功能才是长久之计。

  到了这个时候,或许互联网金融公司们应该考虑的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盲目的扩张业务和规模如果只会增加成本而不能带来收益,还不如砍掉不必要的开支,服务于更精准的人群,节约成本,专注所长。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