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流动性风险集中体现在银行间市场

2018年04月12日13:20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8年4月12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及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联合召开“监管框架调整的系统性风险逻辑——暨《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8》发布会”。报告指出,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潜在表现之一是流动性风险,且集中体现在银行间市场。

  报告认为,流动性风险的本质就是整个金融体系的信用转换骤停。在经济下行中,信贷渠道的反馈效应更加明显,使得整个金融体系的信贷水平和流动性显得更加紧张,从而信贷渠道成为金融体系风险的放大器,金融体系可能由此导致信用骤停,流动性可能陷入枯竭。金融市场紧张状态将给信贷流动渠道造成显著冲击,不断扰乱信贷分布和风险分布的过程,市场流动性十分脆弱,甚至可能出现整个体系的信用转换停摆。

  报告强调,我国流动性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间市场,表现为“资产荒”和“负债荒”并存。流动性风险是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的极为重大的系统性风险环节,金融体系流动性风险则集中体现在我国的银行间市场。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中,银行是主导机构,银行间市场是核心的基础市场,而流动性是银行主导金融体系运作的核心变量。在经济新常态中,银行在面临不良贷款提升、过剩产能行业信用风险暴露、深入参与甚至主导非传统信贷业务(影子银行业务)以及在资产负债表出现多元化配置之后,银行信用风险持续累积,期限错配管理难度提升,资产负债匹配更加困难,“资产荒”和“负债荒”同时出现,这些因为可能导致银行部门在流动性管理上面临实质性难题,进而导致银行体系以至整个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风险。

  隔夜拆借是流动性风险的最佳映射。在金融机构资产多元化、资产期限长期化以及跨界合作过程中,金融机构对短期流动性的依赖程度日益提升,典型表现在隔夜拆借市场上,过去2-3年中,银行间市场已经成为一个严重依赖流动性的交易型市场。隔夜拆借规模从2015年2月的1.34万亿元飙升至2016年8月份的9.44万亿元。2016年8月份后,人民银行主动进行金融部门去杠杆并取得了积极进展,2017年3月隔夜拆借规模仍高达6.77万亿元,2017年8月份仍有5.43万亿元。

  报告预测,银行间市场的调整将会导致市场流动性整体偏紧,利率可能高位运行甚至小幅持续上行。虽有季末因素,2017年3月30日质押式回购隔夜利率盘中最高达26.8%,2017年9月30日质押式回购隔夜利率盘中最高达20%,过去120日隔夜利率加权平均达到3.06%。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亦整体上移。

  报告强调,由于此前银行部门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机构业务膨胀,银行等机构对金融市场的依赖程度大大提高,金融市场整体存在过度交易甚至部分空转的状况,人民银行采取了稳步推进、相机而动的去杠杆操作,保持了流动性相对合理稳定,但是,整个市场流动性的脆弱性是显著的,利率上升压力也是明显的,较易引发重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值得重点关注。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