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仓不再随性 灵活配置基金持仓规则生变

2019年05月06日09:19

来源:中国基金报

  原有的灵活配置型基金给基金经理的权限太大,仓位可以在0~95%之间调整;投资范围也非常广泛,这都需要基金经理具备很强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而实际上,单个基金经理很难具备这样的能力。

  中国基金报记者 李树超

  由于持股仓位太过灵活,产品风格不够鲜明,灵活配置型基金仓位调整规则一度受到市场质疑,该类型基金的申报和审批也一度停顿。一季度,灵活配置型基金审批再度开闸,已获批发行或成立的产品持仓规则发生变化。业内人士认为,强化对灵活配置型基金的仓位管理限制,有利于该类型基金逐渐回归产品的工具属性,并对促进公募基金择时和大类资产配置能力有积极作用。

   年内8只基金调整持仓规则

  近期,已经募集结束的2只灵活配置型科创基金持股仓位有了新规则。基金合同显示,富国科技创新灵活配置基金的股票投资策略为,根据市场整体估值水平评估系统性风险,根据指数估值水平(中证 500 指数的市净率 P/B)决定股票资产的投资比例。

  汇添富科技创新灵活配置基金的投资比例将主要依据股票基准指数整体估值水平在历史数据中的分位值排位,相应调整股票仓位。

  据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已有8只灵活配置型基金设置了持股仓位规则。

  从这类基金仓位约束条件看,有的以大盘宽基指数估值变化为依据,有的是以业绩基准指数景气度为基准,有的持股仓位与基金累计净值变化挂钩,灵活配置型基金的投资仓位范围未来将有约可依,无法再随性而为。

  华南某大型公募市场人士表示,市场上一半以上的混合型基金是灵活配置型,该类基金在2016~2017年出现发行高峰,2018年二季度收紧。由于该类型基金仓位高度灵活,有的做成了偏股基金,有的做成了偏债产品,还有甚至成了“四不像”,不少新基金经理拿这类产品练手。监管层要求申报灵活配置型基金说明仓位调整依据,就是为了规范这种随意的状态。

  “规范灵活配置型基金仓位背后是全行业的择时问题,也就是大类资产配置问题。新发的灵活配置型基金,主要选择了一些大而普通的因子做择时方向的基本探索,但要满足择时要求还远远不够,只能算是一个很好的起步。” 上述华南一位公募市场人士说。

  产品将回归投资工具属性

  强化择时能力

  一直以来,灵活配置型基金由于0~95%持股仓位而被行业诟病仓位管理太过灵活。据记者了解,今年以来在监管要求下,部分基金公司开展“有管理的灵活配置”产品设计方案的探索,在基金合同中的设计中约束股票仓位。

  北京某银行系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灵活配置型基金仓位过于灵活,监管层针对新增基金申报提出仓位区间的要求,今年已经有新获批的灵活配置型基金对仓位有了约定。

  该人士表示,未来新增的灵活配置型基金将不可以做高度灵活的仓位设计,产品的标准化是未来的趋势。

  北京某中型公募华南渠道总监表示,原有的灵活配置型基金给基金经理的权限太大,仓位可以在0~95%之间调整;投资范围也非常广泛,需要基金经理具备很强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目前以公募FOF为主的产品需要固收、权益、宏观研究等整个团队来管理,单个基金经理很难具备这种能力。

  该渠道总监认为,对产品做出更加明显的风格定位,才能更好地体现基金作为投资工具的本源,加强产品的工具属性,给投资者更好的预期。

  上述华南某公募市场人士也认为,监管层对灵活配置型基金的规范包含了促进国内资产管理机构,尤其是公募未来在大类资产配置、择时领域的探索,有利于规范这一过于灵活的产品,也有助于促进资管机构去思考择时和大类资产配置的问题。不论是95、45、35个百分点的仓位管理权限都存在资产配置的问题,毕竟仓位是控制波动、控制风险、控制回撤的最重要的方式。

  深圳一位行业资深人士表示,灵活配置型基金0~95%“顶天立地”的仓位设计,无法让投资者了解基金的收益风险和投资风格;而且,此类基金业绩基准大不相同,有的是类绝对收益产品,有的是偏股混合,有的是偏债混合,在基金评价上也将面临难题。“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基金经理都希望有最大的投资范围和自由,但从投资能力来说,基金经理很难熟悉所有类型的资产。灵活配置型基金成为第一大细分类型的产品,产品的同质化、‘迷你化’现象加剧,强化该类型基金的仓位管理有利于这类产品更加突出投资工具的属性。”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