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下,我国一季度GDP负增长6.8%,“今年要不要设GDP增长目标”的问题引发讨论。在17日举办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回应称,按照惯例,每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都是在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向社会公布,目前还不掌握具体情况。
专家认为,疫情冲击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为设定GDP增长目标带来难度。影响全年经济增速有许多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中国自身。特别是在国际环境存在极大不确定的背景下,并不适合提前制定指标。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此前在出席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举办的网上视频座谈会时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GDP增速很难实现6%的目标。鉴于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巨大不确定性,建议今年不再设定GDP增长目标。
马骏分析称,如果确定了具体的GDP增长目标,到底要用多少财政资源和金融资源来刺激经济,才能达到目标,这是不可预测的。如果在这种巨大不确定的情况下,还要确定GDP增长目标,尤其是要定在原来的6%左右的目标,很可能实现不了,很可能把宏观政策绑架,最后被迫搞“大水漫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也认为,特别是在疫情继续扩散和全球经济进一步深度衰退的大背景下,现在很难给出明确的增长目标。目标定的过高,实现起来就有难度,目标定的过低,又不利于引导市场主体预期。从这个视角看,即使要确定全年增长目标,也还需要再观察和评估全球经济变化及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疫情也让我国今年的经济增长背景发生很大改变,专家认为,应该换一种评估经济增长的方法。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表示,若考虑到疫情带来的第二波冲击影响,要有2-3个百分点的减值,全年能够实现3%左右的增长,就是一个很大胜利。“可以说,‘战疫增长模式’下3%的增长率,含金量要大大超过常规增长模式下的6%。”他建议,采取“相对增长率”的评估方法,就是用中国增长速度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的比值或差值,评估中国经济的增长状况。
在今年要不要设定GDP增长目标的问题上,也有专家持有不用观点。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现阶段,正处于复工复产的关键阶段,在新增就业数并不适用,尚未提出较GDP增速更优目标前,不适宜取消GDP增速目标。他认为,设为3%的GDP增长目标能兼顾积极性与真实性。一方面,能够给予地方和部门充分的信号,继续加快复工复产。另一方面,防止弄虚作假,保护复工复产真实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奇渊也表示,需要设定增速目标。“稳增长最后是为了保就业,而目前我们没有很好的就业指标,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时期,回到乡村的农民工,难以反映到城镇调查失业率当中。而由于相当比例的非正规经济、非正规就业的存在,纳税纪录、社保缴纳情况也难以完整的反映就业全貌。相对而言,GDP及其增速是一个更好的中介目标。我们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速目标作为中介目标,从而实现最终的就业目标,这样做有其必要性。”他认为,今年合适的经济增速目标应该在2.5-3%。
专家强调,我国要做好充足的应对准备,但不意味着一味去坚守“事前指标”或预期指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说,短期内,通过灵活的货币政策搭配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重点工程建设,“三管齐下”稳住经济,重点扶持中小微企业、解决就业等难题。长期经济增长政策,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来推进,比如加强消费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医疗健康、文化产品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投入,在带动社会消费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记者 马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