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内国资委与六地共话央地深化合作 下一步将瞄准新兴产业发力

2023年03月31日08:33

来源:证券日报

  在彼此都有着强烈合作意愿的情况下,2023年央地合作进入新阶段。

  今年2月份国资委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中央企业投资管理 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要围绕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推进优势互补的央地合作,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仅3月份以来,国资委就已先后与辽宁省、青海省、吉林省、中国香港、内蒙古自治区和海南省有关领导就央地深化合作达成共识。

  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表示,新阶段的央地合作将呈现出领域更宽、层次更深、水平更高等特点。

  新一轮央地合作密集开展

  从近期国资委先后会见的地方负责人来看,在谋求央地合作方面,虽然各地基于自身特色表达了不同的诉求,但核心均绕不开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中智咨询高级合伙人、研究院副院长陈和午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央地合作的目的归根结底是希望通过发挥各自优势,更好地实现互补协同、联动发展,更好地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比如,重庆市提出,要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合作,共同推动国家战略落地见效,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内蒙古自治区称,希望内蒙古与中央企业聚焦内蒙古能源经济、产业链建设、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发展等重点领域深化合作。海南省称,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尤其需要国务院国资委和各大央企的鼎力支持。

  央地合作的核心自然是要有好项目,这也是推进彼此合作发展的“助推器”。自3月1日辽宁省与央企深化合作座谈会在京举行后,便拉开了辽宁省与央企深化合作的大幕。仅3月1日当天,沈阳市就与多家中央企业签约合作项目33个,总签约额2633亿元。

  此外,在3月28日举行的海南省与央企深化合作座谈会上,中远海运等10家央企与海南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陈和午表示,新阶段的央地合作预计会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央地合作领域更宽,既涉及地方传统优势产业,也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央地合作层次更深,即在机制、技术、产业、资本、市场等方面提升合作能级;三是央地合作水平更高,包括在自主科技创新方面的协同创新平台升级,在产业布局和转型升级方面的强链、补链、延链的大项目合作,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人才交流与挂职锻炼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

  当前,科技创新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国资委与上述六个地区相关负责人的“会面”情况来看,“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既是重要高频词,也贯穿了六地央地合作始终。

  例如,在重庆与央企携手合作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共建现代化新重庆座谈会上,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强调,中央企业要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与重庆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座谈会上,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赵世堂表示,国资央企要以更加务实的举措进一步推动同海南的合作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果,要加大改革开放合作,积极推进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共同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加大科技创新合作,聚焦高新技术领域,引进用好各类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共同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高地。

  在陈和午看来,我国科技创新已进入“从0到1”原始创新的新阶段,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不能仅靠单打独斗,而是要抱团创新、群策群力,将央地等各创新主体拧成一股绳。一方面通过央企在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管理理念等方面对地方国企的赋能支持,另一方面也发挥地方国企在属地特色资源、基层创新等方面的优势,打造创新联合体升级版。

  具体至行业层面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重要落脚点。比如,在辽宁省与央企深化合作座谈会上,张玉卓提出,中央企业要立足主业实业,进一步深化与辽宁的产业合作,积极参与辽宁先进装备制造、石化和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加大集成电路、新材料、清洁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布局力度。在会见吉林省委省政府相关负责人时,张玉卓再次表示,中央企业要加力推动与吉林深化合作,共同在新能源、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石化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更大突破,支持中国一汽加快转型升级。

  “当前,全球正面临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产业新业态将持续涌现。在这种情况下,东北地区在发展中既面临发展机遇,也面临巨大挑战。如果能够抓住技术路线转换的契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那么就能够对经济发展注入全新活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原磊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央地合作,集聚优势资源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无论是对东北地区,还是对全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陈和午认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掌控发展主动权、提升全球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构建“第二增长曲线”、重塑地方经济增长新动能的重要抓手。


编辑:张龙(大)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