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管理市场降费更要提质

2025年02月07日08:5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 郭子源

  2025年,我国财富管理市场的一个新变化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就是“降费”。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近期表示,要进一步稳步降低公募基金综合费率,在已经降低基金管理费率、托管费率、交易费率的基础上,2025年起还将进一步降低基金销售费率,预计每年合计为投资者可节约费用450亿元左右。与此同时,今年春节期间,多家理财公司也先后下调了部分理财产品的费率。

  降费行为既源于财富管理机构的营销、竞争压力,也源于市场长期面临的一项待解课题——投资者、财富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如何协调一致、互相支撑、共同实现。不少投资者曾质疑“自己购买的产品赔钱,产品管理人却赚钱”的合理性,尽管从“买者自负、卖者尽责”的角度看,这属于正常市场现象,但从市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才是行稳致远之道,此前就有理财公司在某款产品中推出“不赚钱不收管理费”模式,备受投资者认可。

  降费不是终点,提高财富管理质量、更好满足投资者多元化需求才是目的。投资者之所以购买财富管理产品,是因为他们信任管理人的能力与水平,愿意把自己的钱交给专业人士打理,并为此支付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财富管理机构应坚持投资者需求导向,分类、分层研究投资者的投资习惯、风险偏好、保值增值需求,提升产品的差异性、适配性。

  近年来,不论是银行理财还是公募基金,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均有所下降,保守型投资者占比较高。其中,银行理财投资者还具有典型的投资收益、净值稳定双重需求特征,对于低波动产品需求较大。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末,在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中,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数量依然最多,占比为33.83%。

  因此,财富管理机构要在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功能性之间寻求平衡,积极拓展投资品类,加大产品策略创新。以银行理财为例,目前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产品现金化、短期化,策略单一化、同质化,以及由此引发的阶段性、顺周期波动。接下来,财富管理机构要向多资产、多策略要收益。一方面,积极拓展投资品类。产品收益最终取决于底层资产。财富管理机构要聚焦那些资产价格波动相对稳定、分红率较高的资产,并探索提高跨境类产品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加大产品策略创新。财富管理机构要契合投资者的低风险偏好特征,研发相应的波动控制策略,有效降低市场波动对理财产品净值的影响,优化投资者的产品持有体验。

  实现上述目标,风险管理能力是关键。财富管理的核心是为客户资产保值增值,立足本金安全的绝对收益比对标业绩基准的相对收益更重要。接下来,财富管理机构要构建高效、审慎、稳健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模型赋能,进一步增强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尤其要增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弹性与韧性,守好生命线。

编辑:张龙(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