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发文拓宽农险覆盖面 市场潜力亟待挖掘

2019年02月26日10:19

来源:金融时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提出拓宽小农户农业保险覆盖面,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保障体系,将其作为小农户扶持政策的重要组成。而此前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按照扩面增品提标的要求,完善农业保险政策。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保险是农村金融服务中的重要组成,也是实现农业风险分担和损失补偿的重要市场化机制。随着“三农”发展和保险意识的觉醒以及“三农”客户整体金融意识和金融素养的提升,农业保险市场的潜力正逐渐被发掘。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8年农业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572.65亿元,同比增长19.54%。

  我国从2007年实施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后,农险发展创新就进入了快车道。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已经覆盖了所有省份,承保农作物达200多种,参保农户和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农业保险成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

  虽然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迅速,但是也存在着“三农”领域风险大、险企经营风险和成本高以及农户投保意愿不足等问题。去年,山东强降雨造成寿光蔬菜大棚大面积受损,也暴露出特色优势农产品投保不足的问题。

  保险功能发挥在农业这个自然风险和价格风险高发的生产领域,应当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农业保险的市场潜力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生产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快速提升,以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这类经营主体因经营规模较大,且承受的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较大,因而对农险需求较为迫切。

  如何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一直是金融创新的着力方向,保险创新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除了多家财险公司涉足农险业务外,我国目前还有安信农业、安华农业、阳光农业、华农、国元农业、中原农业等专业化经营的农险公司。这也反映出险企对农险市场前景的看好。

  虽然我国规模农业不断发展,但是由于各地的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差异很大,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仍将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农险创新在支持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也应按照扩面增品提标的要求,提升对小农户的保险服务水平,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有业界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保险产品以成本保险为主,且处于低保障、广覆盖水平,由于保障和损失差距较大,农户的投保积极性不高。而要提高保障水平,实现“普惠性”的农业保险,就必须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同时对于农险业务提供更多的配套政策支持。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保险需求较高,且投保和风险承受能力强,农险多样化创新也更容易实现,商业化运作的市场空间更大。

  各地也在探索“政策性+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体系,并积极探索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制度。例如,自2009年起,安徽省每年都把“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加以实施。在政策性保险突出普惠性的基础上,又开展和扩大农业保险转型升级试点,探索建立覆盖大宗农作物生产成本的“基本险+大灾险(补充险)+商业险”三级保障体系和特色农产品保险的“基本险+商业险”保障模式。

  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农险发展在扩面增品提标过程中,一方面是为了实现更加充分的保障和更广泛的覆盖,同时提升服务水平,以满足不同经营主体多层次、差异化的保险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通过政策扶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保险保障体系,增强这一体系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同时,鉴于农村金融市场的高风险性,为调动险企发展农险的积极性,应当继续坚持保费补贴。从覆盖直接物化成本逐步实现覆盖完全成本是为了提高农业保险保障程度,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2018年7月,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三部委发布通知,将三大粮食作物制种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目录,体现出政府部门对于农险发展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

  在农险发展中,产品创新是一大难题。由于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特点和风险偏好不同,其农业保险保障需求水平也不同。业界普遍认为,由于传统的产量损失保险存在成本高、理赔难等问题,发展价格保险、收入保险、天气指数保险试点成为农险创新趋势。与此同时,保险科技的运用成为解决农险推广诸多制约因素的重要途径,可以显著提升农险服务的效率,降低成本和逆向选择。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