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原阳县靳堂乡姚寨村,一个中年男子手里摇着党旗国旗,顶着三十五度以上的高温,时不时和碰到的村民温情地打着招呼,有他主动的,也有村民主动的,气氛如邻里亲人般和谐、融洽。他俨然已融入了他们成了这些人中的一员。加上普通的衣着打扮丝毫看不出他就是中国人寿新乡分公司驻村扶贫第一书记。
他叫吴永波,今年55岁,退伍后到中国人寿新乡分公司上班,先后任公司党办副主任、办公室主任、中国人寿获嘉支公司经理、中国人寿新乡分公司原阳培训中心主任等职。自2012年任中国人寿新乡分公司驻平原新区桥北乡小张庄工作队长以来,便与农村、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2015担任公司驻新乡县朗公庙镇西荆楼村工作队长,2017年11月,按照市委组织部的要求,调至原阳县靳堂乡姚寨村以工作队第一书记的身份开展扶贫工作。这期间有些是领导安排的,有些是自己主动请缨揽下的,他说:“农村基层我呆的时间长了,也熟,有经验,让我去吧。”可是谁都知道,驻村工作并不是什么俏活,常驻贫困农村,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与家人聚少离多,又累又苦。可是他从没有一丝抱怨,甚至父母病重住院需要照顾也没向公司领导请假。当有人问及时,他只淡淡地说:“谁让咱是共产党员呢,既然带上了这个牌儿,就要对的起共产党员这几个字。”
这次,他要去走访村里的20户70余名贫困人员,时不时走访亦是他定期要做的功课。有时拿笔记下来。他要对他所负责的贫困户负责,适时了解贫困户的想法,思想动态。好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视贫困户如亲人,用真心换真情。让党对贫困人员关怀的阳光雨露早日温暖滋润这些人的心田。
2015年11月,吴永波受公司指派来到新乡县郎公庙镇西荆楼村扶贫。在西荆楼村他用很短的时间摸排了全村10余户20个贫困人员的详细情况。分别建档立案,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一边挨家挨户访贫问苦,一边积极为贫困人员协调适合的公益岗位,让他们尽早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早日走出贫困。
当他看到九十多岁的五保老人孙绍云常年住在阴暗潮湿的破旧危房内,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样的年龄,人生酸甜苦辣都经历过,旧中国的战乱频仍,忍饥挨饿,饥寒交迫。新中国都几十年了,国家日新月异,老人眼见时日不多,还没能享受到国家发展所带来的喜悦。想到此,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老人在有生之年住上新房,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于是他多方奔走,写材料,上报,送审。不到一年的时间,孙绍云老人房屋改造终于定了,一所50多平米的新房也很快建成了。吴永波心里的一块石头也算落地了。老人孙绍云也成功地搬进了属于自己的新房子。在她92岁大寿那天,她对女儿千叮万嘱,无论如何也要把她心目中好书记吴永波请过来,好好感谢感谢。而当吴永波如约来到孙绍云家里后,老人颤抖着双手拉着吴永波久久不放:“国家真的没有忘记我们这些孤寡老人啊,做梦都没想到,临了临了还住上了新房子,这样就是哪天闭上了眼心里也是舒坦的。”
驻村扶贫期间,最让吴永波揪心的的就是大雨暴雨天气,无论白天还是半夜,其他人往屋里躲,他却冒雨往外走。因为他惦记着自己心里的贫困户,哪家还住在危房里,是不是漏雨,会不会有危险。
2016年七月的一个夜晚,突降暴雨。而这时的吴永波有事没有在村里。荆树胜,自己的贫困户,住的是危房,房屋改造材料虽已递交当地党委政府,但还没挨上修。这大的雨,可千万不能出事啊,他一面想,一面用电话打听消息,彻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西荆楼村干部电话打来,荆树胜家的房塌了。他第一反应就是人怎么样,那边说人没事,是另一间屋。他这才舒了口气,急忙把事情反映给公司高层。公司高层很快带队来到西荊楼村,为荆树胜送去了慰问金与慰问品。事后,吴永波多方奔走,协调。以最快的速度落实了荆树胜的危房改造工程。
2017年11月,按照市委组织部的扶贫工作部署,吴永波的扶贫工作队要被调到原阳县靳堂乡开展扶贫工作。临走前,他还盘算着,全村二十个贫困人员还有三人没有完全脱贫。为此,他不无内疚地说:“是我扶贫工作没做好,没有完成党和公司交给我的任务。”他又通过努力向公司为村里争取了八万块钱的道路建设资金。为了表示感谢,西荆楼村干部群众制作了一副大大的“脱贫攻坚国寿大爱”的匾额送给了他。
到了原阳县靳堂乡姚寨村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还时不时地打听西荊楼他那三个尚未脱贫的帮扶对象。当他得知三人在政府的帮扶下已彻底脱贫后才放下了心。
来到姚寨村后,为了尽快帮助村民脱贫,吴永波就加大了走访力度:一方面对已脱贫户、重点户进行走访;另一方面在村两委的配合下,对全村一般农户进行了全面排查,确保无错识、漏识的现象发生。同时,对危房户和长期无人居住户进行清理和标识,确保人身财产的安全。吴永波还带领市公司各帮扶责任人,多次来到帮扶对象家中进行走访和慰问,甚至一周三次来帮助整理户容户貌,解决实际问题。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做好精准扶贫大文章
驻村几年来,吴永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等扶贫方略,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情民意,利用自身优势和特长,以“精神、文化扶贫”为引领,积极投身到驻村扶贫工作。
在姚寨村召开党员大会进行党支部换届选举当天,当乡党委负责监督的同志正宣读选举注意事项时,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毛发明拎着酒瓶、满身酒气、醉醺醺地闯入了会场。这时,吴永波和驻村工作队的同志勉强把他劝离会场,让他回家。这时的毛发明一脸沮丧,一边走一边说:“老婆孩儿都跑了,哪还有家呀。”吴永波驻村之前,毛发明由于重大投资失败,致使其精神受到严重打击,成天酗酒,嗜酒如命,经常借酒闹事,造成农耕荒废、土地荒芜。其妻子无可奈何,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家。对此,吴永波在想,要想让他脱贫,必须先让他精神上振作起来。于是吴永波多次主动找毛发明谈心,并到他家里解决其家庭的实际困难,帮助落实各项扶贫政策。毛发明不管是半夜打来电话,还是中午吃饭时来找,吴永波都不厌其烦地与他耐心沟通。时间久了,毛发明也对吴永波产生了好感。这时,吴永波就趁热和他推心置腹道:“我发现,你过去也是干过大事的,干大事哪有怕失败的,哪能一失败就一蹶不振,破罐破摔的。咱应该总结失败教训,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这才是男子汉的作为,等你好起来了,真心过日子了,不愁老婆孩子不回来。”通过吴永波一系列摆事实讲道理的真心劝说。这时,毛发明像是回过味儿了,说道:“吴书记,你说的是真的,我还能改好?”吴永波斩钉截铁的说:“能,我相信你能。”受到鼓励的毛发明一拍大腿说道:“好,吴书记,我听你的,今后一定改,好好干出个样子来。”此后,毛发明真像变了一个人,精神头也好了,也不酗酒了,主动干活了。看到这一变化,吴永波也很高兴。当得知毛发明有种植方面的技术特长,吴永波就鼓励他在责任田种植丝瓜、南瓜等蔬菜,以增加其家庭收入。同时,吴永波通过网络及走访调查,及时了解蔬菜市场行情,向毛发明蔬菜的方向和渠道。毛发明经过辛勤劳作,蔬菜获得丰收。由于的渠道通畅,毛发明种植的蔬菜供不应求,大大增加了个人收入。农闲时还到县城打工。经过不懈的努力,毛发明整个人都变了,变得精神了,脸上也常挂着笑容。他向吴永波表示要洗心革面,立志脱贫,早日将妻子和孩子接回家。
姚寨村贫困户潘新朋夫妇一心想着通过辛勤劳动从土地里长出财富。桑椹市场上十几元一斤,他们想种桑椹可资金不足。吴永波了解情况后为其申请到到户增收资金4000元。种了3亩桑椹树苗,可需要3年才挂果。前2年还拿不到收入。为了度过两年没有收入的困难期吴永波鼓励他两口外出打工。潘新朋夫妇没有迟疑,丈夫到村里建筑队打工,妻子到村合作社打工,从此他俩每个月增加四、五千元收入,下班时再打理土地。潘新朋夫妇重新走上自己的致富路。
男儿有泪不轻弹,为了困难群众早日脱贫,年迈的父母,既是病重住院也没时间照顾,为此作为儿子他流下了愧疚的泪
作为扶贫工作组第一书记,在同事眼里,在百姓心目中吴永波总是都是乐呵呵的。殊不知,背后的许多苦楚别人是不知道的,他也从不向人提起。
2018年初,就在他刚到原阳县靳堂乡姚寨村担任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还没几个月。他的年近八十岁的父母双双病倒了。咋办?一方面作为家里的长子,行孝照顾父母天经地义。但是,扶贫工作刚刚有眉目,千头万绪,也确实走不开。于是他在父母刚刚出院,就把两位老人送进养老院,一声不吭地来到姚寨村全身心地投入到扶贫工作中。通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在他的帮助下,一个又一个的贫困家庭找到了挣钱门路,有了稳定的收入,生活一天天好转。
然而,他的八十岁父亲病情却没见好转。2019年初,正当扶贫工作进入关键阶段,他父亲的病情突然加重了。迫不得已,他将老人送进了医院,找好陪护后又奔赴了扶贫一线。可是,祸不单行,没多久,妹妹打来电话,告诉他母亲由于担心父亲的病情想去探望,就在她独自去医院的路上晕倒了,摔成了骨折被邻居送进了医院。按常理,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天大的事情他向公司领导说明情况后也会准他几天假照顾父母的。但他想了又想,扶贫工作正紧,作为一名党员,作为公司驻村扶贫第一书记,不能因为自己家里的事给组织添麻烦。陪了父母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就又出现在姚寨村扶贫现场。事后,公司领导发现他最近情况反常,多方打听,才知道了他家庭的情况。决定批准他几天假回去照顾病人。但被他婉拒了:“没事,领导不用担心,我已经安排好了。再说了,扶贫工作这么紧,我也离不开啊!”
有汗水,就有收获。截至目前,吴永波驻村的姚寨村已有97户430口人实现脱贫。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锐减到25户75人。在他的带领下,姚寨村贫困户提前“摘帽脱贫”,现在的姚寨村和荆楼村正向着文明富裕的新农村目标迈进。他的辛勤付出得到了新乡市委扶贫领导小组的充分肯定,并向中国人寿保险新乡分公司党委致专函,就其在驻村扶贫期间深入基层,抓党建、促发展、惠民生进行通报表彰。他本人也因在2017、2018两个年度驻村工作的突出表象,在考核中均被评为优秀。2017年因其个人扶贫事迹,还被新乡市保险行业协会评为行业“道德模范”。
交谈中,记者惊奇地发现,吴永波对他的扶贫对象熟稔于胸,谁谁情况怎样,近期思想动态怎样,靠什么收入,可以说信手拈来、如数家珍。“虽说姚寨村的扶贫工作已有大的起色,大部分村民实现了脱贫,但还有25户75名贫困人员没有脱贫,他们有一个人没脱贫我的任务就不算完成”,他一边走一边说,“最近要协调一些公益岗位,又可为一些贫困人员带来稳定的收入了......”